
2024年9月28日下午,网赌-网赌app
古典文献学专业“养新”讲坛之甲辰岁庚字号讲座,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中大楼117室成功举办,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刘蔷研究员以“在研究中见证古籍善本聚散流传的意义——以清宫旧藏‘天禄琳琅’的整理与保护为例”为题进行精彩演讲。本次讲座由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王锷教授主持,古典文献学专业师生与慕名而来的校内外听众一百余人到场聆听。

王锷教授首先介绍刘老师的研究专长与成果,刘老师主编出版的《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是同类目录中的典范之作,所著《清华园里读旧书》《天禄琳琅研究》《天禄琳琅知见书录》等名扬学界。十年前,刘老师曾受南师大古文献专业邀请,以“论清代中期的版本学成就——以《天禄琳琅书目》为中心”为题进行学术讲座,十年后再次受邀来本专业传经送宝,令我们倍感荣幸!

刘老师讲座分“天禄琳琅”特藏的建立、清宫藏书源流、《前编》书的焚燬与重建、天禄琳琅藏书的外部特征、天禄琳琅藏书的流散、天禄琳琅书现存情况、天禄琳琅书的修复与影印出版等七个部分,全面介绍天禄琳琅整理与保护的成绩。
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谕令内廷翰林检阅秘府藏书,择其宋元明之精善者别于昭仁殿设架庋藏,御笔题为“天禄琳琅”。乾隆四十年,昭仁殿珍籍益富,大学士于敏中等奉勅编纂《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收书429部。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大火,殃及昭仁殿,前编书尽燬,乾隆帝令彭元瑞等再辑宫中珍藏为《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二十卷,收书664部。前后二编,共著录1093部善本。

清宫藏书,主要来源有前朝皇室遗存,朝廷征书与私人进献,抄没、罚没罪臣之书,编书、抄书与刻书,等等。故宫的收藏可以上溯千年,追溯到宋代的皇家收藏,包括天禄琳琅书在内的皇家文物不能简单视为古董、古物,而是国宝。抄没与罚没罪臣之书是清宫藏书颇为隐秘的得书途径,比如《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中,著录揆叙藏书共计100部,每册书上钤有“谦牧堂藏书记”、“谦牧堂书画记”二印。《天禄琳琅书目》前编中无一部揆叙旧藏,而《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揆叙藏书占近六分之一,这些书全部是经抄没入宫的。揆叙谦牧堂贮书最富,为满洲世家之冠。因与皇八子胤禩结党谋夺皇储,雍正二年(1724),世宗发揆叙之罪,追夺官位,削谥,墓碑改镌“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而其家彻底被抄是在乾隆五十五年,三世孙成安家藏图书、文玩尽归大内,什刹海畔的宅院亦被和珅霸为别墅。

《前编》书的焚燬与重建方面,彭元瑞在《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末“识语”中并未交代缘何有续编之举,只是说“溯初编时五十余年,《书目》成亦二十余年矣。逮今嘉庆丁巳十月,乃有《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之辑,越七月,编成。”而《书目后编》之辑,始自嘉庆二年十月,这一月的二十一日酉刻(黄昏),乾清宫发生大火,乾清宫与弘德殿、昭仁殿两配殿皆成废墟,火灾之后,殿内之书不见下落,于是有天禄琳琅前编书延遭焚燬的推测。《东华录》、清宫旧档如《永琅等奏为乾清宫失火缘由将太监郝士通等分别治罪折》(嘉庆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和珅福长安等奏为遵旨补建乾清宫交泰殿昭仁殿工程折》(嘉庆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等,皆可以证实昭仁殿曾经失火之痛史。

天禄琳琅藏书的外部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书装、签题划一。《天禄琳琅书目·凡例》曰:“签题旧未画一者,今悉更正套签,于旧藏者添识‘乙未重订’,续入者则识‘乾隆乙未重装’,用志裒集次第。”“其宋金版及影宋抄皆函以锦,元版以蓝色绨,明版以褐色绨,用示差等。”二是玺印钤盖划一。《前编》凡例曰:“诸书每册前后皆钤用御玺二:曰‘乾隆御览之宝’,曰‘天禄琳琅’。”《后续》各书有六玺;每册前后副叶上依次钤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朱文方印,每册网赌上方钤有“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天禄继鉴”白文方印,末页上方钤有“天禄琳琅”朱文方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
天禄琳琅藏书的流散,主要有晚清至民国初年的流散、溥仪小朝廷盗运出宫、伪满时期的变卖、哄抢与抗战后政府的收购、国宝南迁入台、五十年代的收购与拨交他馆等途径。
经过刘老师前后十年的调查,截止2024年秋,未见一部《天禄琳琅书目》书,而《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书除去确知2部已燬外,624部已知全书或部分卷帙现藏何处,另有4部前人经眼或有曾藏线索,只有34部从未被人谈及,至今仍不知下落。664部天禄继鉴书,十存其九。
天禄琳琅书现分藏数十家海内外藏书机构和私人藏家手中,台湾地区现藏天禄继鉴书计342部,蔚为大宗,中国国家图书馆目前已知共279部,是存世天禄琳琅书第二大宗,辽宁省图书馆所藏亦有不少。除此以外,大陆还有40家单位收藏了84部《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著录之书,这45家单位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书店、研究机构、学校,遍布北国南疆。

不仅海峡两岸,天禄琳琅书还飘落世界各地,星移斗转,这些钤盖着煌煌皇家印记的中国古籍如今也是海外收藏单位的珍贵收藏。其中:日本宫内厅书陵部2部,日本御茶之水图书馆(石川武美纪念图书馆)5部,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1部,日本大仓文库1部(2013年底由北大收购),日本东京大学1部,日本鹿儿岛大学1部,美国国会图书馆1部,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院1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东方文献中心1部,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图书馆2残叶。

截止2024年秋,陆续出现于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德宝、中国书店、上海国拍等主办的古籍拍卖会的天禄琳琅书,归并同书,计有39部之多。如宋版《童溪易传》、《周易本义》、《后村居士集》;元版《孔丛子》、《昌黎先生集》、《仪礼图》、《通鉴总类》、《增修陆状元集百家注资治通鉴详节》;明版《欧阳文忠公集》、《六家文选》、《唐文粹》、《国语解》、《宋名臣言行录》;清版《佩觽》、《尚书详解》、《班马字类》、《帝学》等。其中10部为全本。

最后,刘老师介绍了“天禄琳琅”古籍修复情况。2013年6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完成了“天禄琳琅”未编书的编目并对其进行了破损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国家图书馆藏“天禄琳琅”约3500册,其中300余册存在纸张糟朽、絮化、粘连、原装帧结构解体以及装具严重损坏等问题,亟需修复。为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提出设立国家图书馆“天禄琳琅”古籍修复专项,并给予资金支持。2022年1月7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重大项目——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正式结项并取得圆满成功。项目不仅保证了修复任务的完成,还先后完成了近十项相关科研项目,研发了所需的修复材料,如瓷青纸、粉蜡笺等,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此项目历时8年之久,是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次针对国图珍贵古籍的专项修复行动。项目实行“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边修复保护、边研究、边传习,提升青年古籍修复师修复水平,进一步规范古籍修复工作标准,为今后的古籍修复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讲座以后,在王锷教授主持下,听讲者就版本学研究与古籍原本阅览的关系、天禄琳琅宗教书籍收藏情况等与刘老师进行交流,另有古籍收藏者携带图书请刘老师进行了现场鉴定。随后,主持人王锷教授总结称,刘老师的讲座对从事古文献学习和研究极具启发性,《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是有典范性的皇家善本藏书目录,值得全面研究,刘老师不仅全面清理了天禄琳琅藏书的来源、变故、去向等,形成《天禄琳琅研究》和《天禄琳琅知见书录》两部专著,而且也推动了天禄琳琅的整理与保护工作。刘老师的研究路径表明,学术研究需要注重选题、研究次序、研究角度等问题。




